“看不见”的时钟

假如你拿到这样一份人生剧本:汽车维修工,曾梦想成为历史教授,凭自己的努力将三个子女培养成才,如今年过花甲卧病在床。
如果可以重头来过,你还会选择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吗?
电影《遗愿清单》的主人公卡特的答案是——在人生的最后时光,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:亲眼目睹神迹、开一次野马跑车、纹身、跳伞……
人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,但人生阶段总遵循着一定的社会刻度。卡特在青壮年时期按部就班地生活,接受教育、努力工作、培养子女,为了跟上社会前行的“大部队”,他放弃了休假,旅行,放弃了成为历史教授的梦想。等到垂垂老矣,才拾起自己的人生节奏。卡特的故事并不陌生,因为社会的时钟总在鞭策着个体前行。

社会时钟的定义

  “社会时钟”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Bernice Neugarten提出,它是一种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规定性时间表,约束着个体去遵守固定的规范。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埃里·克森(Erik Erikson)进一步将其定义为对生活事件的年龄分级预期。
  《论语·为政》所言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就精准展现了社会时钟的年龄分级。

社会时钟的"双刃剑"

  社会时钟对个体产生约束,个体也会依照社会时钟来判断自己的生活轨迹是否“正确”。施洛斯伯格指出,将生活事件与社会时钟相匹配,会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心的感觉。
  然而,一旦有什么事情没有按计划进行,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,产生这种不适的原因在于社会时钟的僵化和过度规范性。

我们的社会蕴藏着一个永不停息的时钟,时钟的指针划过出生、读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育、退休、死亡等重要人生节点,建构起一个庞大而无形的社会时钟。

图1 2020年中国社会时钟概览图

数据来源: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